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原緣不絕:數位典藏、在地參與永續發展」原住民族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活動報導(上)












文/賴世敏
        此次研討會是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或「原圖中心」)與臺大新聞所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合作舉辦的,主題乃是圍繞在對於臺灣原住民日漸凋零的許多珍貴文化傳統及史料記錄,如何以數位化的方式進行保存,使之得以流傳後世,做為後世重新建置原住民傳統文化架構的研討會議。


        首先,由臺大圖書館暨原圖中心計畫主持人陳雪華館長發表致詞。陳館長除介紹原圖中心在臺灣原住民各類傳統資料及史料文獻的保存工作方面不遺餘力之外,也表示此次有幸得與新聞所的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原傳中心」)合作舉辦原住民文化的永續與傳播方面的研討活動,甚感欣喜。接著,由現任原傳中心主任洪貞玲洪老師致詞,她說她個人一直以來就很關心原住民的文化傳承,這次有幸代表原傳中心歡迎大家蒞臨會場,也很開心有機會能與原圖中心合作舉辦此次的研討會,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由於原住民文化基金會洪清一洪董事長公忙不克出席,接下來就由副董事長張錦華老師代表致詞。張副董事長除了介紹自己張董事長代理的身份外,也以原圖中心諮委及原傳中心教授的身份表達自己對弱勢文化社會的關懷之意。緊接者,羅副校長今天特別撥冗前來參加本次的研討會,羅副校長提到臺灣大學過去十年參與國科會所推動的數位典藏計劃時,都相當的努力,如今該計劃即將告一段落,接下來則是要開始推動相關的加值計劃。羅副校長除了佳許本中心等相關原住民研究單位對典藏臺灣原住民相關資料所付出的努力,也期師生們能朝永續發展方向前進,並進而將這些資料進行活化及推廣。
        在經過主持人陳館長簡短的介紹首位演講者宋麗梅及郭明正老師之後,開始第一個場次的演講。上午第一個場次第一人次的演講題目是:《從族語資料庫看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知識文化:以賽德克語為例》。宋麗梅老師起初先介紹了自己與賽德克族語老師郭明正先生十數年亦師亦友的關係,之後則開始分享她在原住民族語研究方面的體驗,特別對於自己在當年從事田野調查時,未能及時以影音方式保留部落耆老的身影,僅保留下聲音感到扼惋。前言發表後,開始進入主題。宋老師提到近年國際上愈來愈重視語言數位典藏,特別舉美國SELang Library「東南亞語言典藏」的語料庫為例,簡要說明其特色。而後,老師開始介紹「臺大臺灣南島語語料庫」的內容,並期盼未來能與原民會的另一個資料庫「原住民族語言詞典(賽德克語)」進行整合。關於「臺大臺灣南島語語料庫」,原先只是臺灣大學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多媒體整合實驗室」子計劃之一,後則陸續透過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及臺灣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的經費補助,得以在既有的基礎上進行改版、修訂、轉寫及增刪等工作。至於語料庫上的語料,都是經過宋老師帶著自己的學生進行田野調查,採訪部落耆老所得到的資料,最後必須將這些影音資料進行耗時耗功的轉寫,並做成逐字稿進行分析及翻譯,最後希望能做到除本國研究者能使用外,連外國人也能使用的地步。
        宋老師在介紹完語料庫的製作過程後,開始針對語料庫背後所呈現的文化知識進行介紹,其中的要點有:1. 數字觀、2. bale觀、3. (日常)生活觀、4. 複合詞與植物觀、5.語彙擴增與語意延伸、6.耆老生命史。而這些文化知識的背後,則隱藏了各式語言機制,包括加綴、複合、借詞、功能轉換、詞類轉換、語意延伸、隱喻等等,非常的精彩且豐富。相關的內容,可參考原緣不絕會議手冊第一場次第一人次的演講稿內容。在宋老師演說告一段落之後,郭明正老師則在最後補充賽德克語在語意延伸等方面的幾個字詞方面的表現,讓會場上的聽眾對於賽德克語在整個語言表現方式上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第一場次第二人次開始,由精通各種法律知識的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黃居正先生擔任主講人,主講的主題是《原住民族數位典藏規範的理論與實踐:從實施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出》。過去黃老師從2007年起就在台灣各地原鄉舉辦過55個場次有關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相關的研討會,但今天就暫時不以這個保護條例為討論主題,而是要以此保護條例在推廣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迭事為主題。另外,黃老師他所領導的團隊也開始針對未來學術單位在面對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時,就推廣、應用及展演方面的法律議題,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稽核工作。他也特別強調此保護條例已經是非施行不可了,只是在這過程中,黃老師也遇到了不少的反彈的聲音,但是他也強調,學術單位勿過度擔憂,而是可以視為在這個條例之下爭取更多對話的可能性,他舉電影賽德克巴萊為例,談到了該原住民智財權方面所經歷過的種種爭議過程,最後終於爭取到一個有尊顏的結果。至於本條例也將進行試辦,以確認其可實行性,為此還曾前往法定十四族中的各部落去宣導。在這樣的試辦開始前,首先也進行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的標章公開評選作業,以使該專用權能具備國家認可的公信力。最後在經一段漫長的徵選過程後,終於選出卑南族的林琳所創作出的作品,當作專用權的標章。黃老師又舉歌手張惠妹的歌曲「阿密特」為例,將這首流傳於部落間的歌謠,在經過跨族群及跨部落的協商之後,讓這首歌取得了各部落在書面上的同意與認可後,得以正式公開發行。接下來,真正開始實行智財權示範申請案的公開徵選。在經過一連串漫長且複雜的徵選過程及說明會後,最後終於完成了18件的申請案,示範團隊也開始對這些申請案進行調查及輔導。在此,黃老師列舉了許多部落申請的智財權內容,這些內容琳瑯滿目,其中甚至包括巫醫及其醫療檔案,讓在場的聽眾對原住民們所擁有的各項傳統文化,有了更廣泛且更深入的了解。除了這些宣導說明會及申請審核過程外,示範團隊再次到台灣各地舉辦專家學者座談,讓此條例草案得以定案。黃老師最後做了一個這樣的結論: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法令在,讓學者專家以後與部落的人們之間知道要如何平等的交換意見。
        在第一場次的二位主講人結束演講後,開始進行現場聽眾的問答互動活動。宋麗梅教授首先發難,他問及以後的語料研究,要如何申請智慧財產?以她所研究的噶瑪蘭為例,還有許多的照片,要如何做才叫作尊重本法令?
        黃老師的回答是:未來將有統一的授權機制,而本法令主要針對營利性的行為有所規範,至於學術性的研究原則上將不用授權。但有時類似將這些學術資料刊印發行,有商業的取向時,原則上仍需要有授權。至於授權對象,未來將會有個統一的授權機構。而關於授權金,倒不用擔心,主要是部落的人們為了想建立文化自主性,並能受到尊重,所以才需要有這樣的授權機制,至於學術研究方面,倒不太需要擔心金錢給付方面的問題。
        第二位提問者是洪貞玲老師,洪老師問到:(一) 宋老師長期帶領她的學生們去部落田調時,這些學生如何與部落的人們進行溝通?(二)對於黃老師所執行的法令宣導,是否會造成內部紛爭?是否其文化傳統會受某些貴族家族所把持或者受制於他們?或者最後申請成了,但仍舊造成了部落衝突?
        洪老師的回答是:關於學生在田調時的語言能力,她都有安排十七週的族語課程,像郭老師即是她請到的語言老師,學生們在進行訪談時,基本上都一定具備了相當的語言能力,因此在這方面的問題倒不用擔心。而語言所的使用命,即是語言的傳承,這方面是他們可以做到的。回答完洪老師的問題後,郭明正老師接著補充說,學生們若要前往部落田調,那語言能力及對部落歷史的認知是一定要有的。若對該部落不熟悉,可以請該部落的學校校長、台大的學生,甚至是警察局分局長或是由他來幫忙。
        接下來由黃老師回答第二個問題:2007年至今,他一直被質疑,但他自認田野方面的經驗不輸其他田調的人們,他舉移至瑪家農場的好茶村為例驗證此事的可行性。此前發生提出申請的人與好茶村的鄉長衝突。之後經過他的折衝,雙方很快的就化解了衝突。另外,他又以排灣的巴格達外家族為例,原本許多部落的律法是由他們來詮釋,但因後來好茶村解組,部落的律法原已失去拘束力,現在由於本法令的施行,該部落的律法又重新被形塑回來。另外還發生屬於東賽德克的申請案例,是由太魯閣族的人代為申請的。諸如此類可能會有衝突的疑慮,最後或是經過他的調和或者申請事例有關係的人們相互理解,而相安無事,目前倒未看見有嚴重衝突發生的情況。

        







        黃老師回答完聽眾的問題之後,第一場次也圓滿結束了。接下來第二場次則是由臺大人類學系謝世忠教授主持,謝老師說明了接下來這個場次的主題為《資源典藏的經驗與思考》,主講人分別是臺大圖晝館暨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的執行秘書阮紹薇編審及兼任助理洪淑芬編審。
        首先第一場次第一主講人是本中心的的執行秘書,也是臺大圖書館採訪組的阮邵薇編審,阮編審她首先介紹了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以下簡稱:本中心)的所在位置,並以十月十八日所舉辦的《文明之路》研討會上曾經談到的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的著作權問題來呼應黃居正老師今天演講的主題-原住民智慧財產權條例,隨後即開始正式進入正題。阮編審提到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以下簡稱:原資網)成立的緣由是為了讓原住民族的相關知識,能夠藉由單一入口取得相關的公開訊息,包括原民會提供的訊息。在經過七年的經營歷程中,本中心已經建立起相當龐大的資料量,近期更得到宋麗梅老師所提供的語料庫作後援,大大提升本資訊網的功能性。此外,原住民委員會也希望將原住民繪畫比賽歷年的畫作置入本中心的資源網中。關於原資網的服務方針,主要提供了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究、政府政策宣導、社會救助、服務、就業資訊、產業資訊、社群聯繫管道等等的資訊給予有這方面需求的原住民朋友們。但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許多項目的需求已經有所不同,迫使本網必須進行改版以因應接下來的需求。至於對於一般民眾,則提供了包括鄉土教育、地理觀光、文化推廣等等的服務。接下來,阮編審開始就原資網改版的方面進行說明。在改版方面,除了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外,宋麗梅老師所提供的語料庫,更是本中心額外獲得的禮物。阮編審接著讓觀眾觀看了新舊兩種版本的原資網外觀,本來預計十月開放,但為求更加完美呈現,只好將時程延後,預計十一月一日開放,希望屆時大家能不吝給予批評指教。阮編審在介紹完原資網的新版面後,開始介紹原住民歲時祭儀年表,這年表裡有原住民各項祭儀活動之時程及歲時祭儀的介紹,相關的詳細內容還可以參考相關的書目,這些書目在該網頁都可以找到,包括了各類研究論文及日治時期的資料,讓使用者能對這方面有進一步的了解。有關十四族歲時祭儀的年表方面,使用者可依照年月日查詢各部落的祭儀舉辦時間,並藉由嵌入碼供使用者分享。另外,原資網還收錄了原住民族各類相關的網站,像族群部落、學術研究、藝術文化、環境生態……等等,不一而足。在這兒要特別一提的是,原資網還蒐集了包含南島原住民族、美洲原住民族及澳洲原住民族……等等的相關資訊,此部份耗時耗功甚巨,未來希望能集結成冊,讓有需要的原住民們能夠獲得此珍貴的資料。阮編審最後說明本資源網成立的宗旨在於透過整合各類原住民族相關網站,兼容學術研究及一般民眾對於原住民族各項資源的需求,並透過實體圖書資訊中必舉辦各種新書發表會、學術座談會以及學術演講等,結合原住民資訊資源的傳遞,企盼藉由提升原住民族各類訊息的能見度,讓學術研究學者及普羅大眾對於原住民族各項事務有更多認識與關注。以上執行的各項工作中,也曾透過與清大傅麗玉教授的合作,讓她的學員們前來臺大圖書館及本中心,使用本地所提供的資源及藏書,以此為例,特別希望未來有機會與其他機構合作進行相關的推廣活動。
        接下來第二場次第二位主講人是臺大圖書館特藏組的編審,也是本中心的兼任助理洪淑芬洪編審。洪編審主講的題目是:《關於數位典藏永續經營的思考:以臺灣原住民族的影音照片數位典藏為例》。首先,洪編審提到本研究是在臺大圖書館館長陳雪華教授的指導下,以研究導向來進行推動的數位典藏的成果。洪編審先以併湊的大圖給大家欣賞此次要展示的資料庫的內容,主要是以原舞者的表演活動、儀式及訪談等為主,接著開始介紹資料庫的建置理念,功能、內容及規畫,並在永續經營的理念下,如何讓資訊組織者與原住民同胞們攜手共構充滿知識性的數位典藏平台,而這樣的平台能以關連到各種有關知識的、文化的相關內容介紹,並以易用性為前提,設置方便檢索的功能。關於整合方面的工作,原民會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相當龐大,成果也很豐富,包括文化園區、數位典藏入口網、數位學院等等,但相關網站只能算是一個平台,而不是內容面的整合。對於數位典藏,洪編審認為它不只是用來檢索,而是一個使命跟責任,需要將這些資源整理出一個脈絡,並為它們找出知識資源。關於內容面的整合,洪編審將做一個實際的介紹。關於資料建置方面,此次的數位典藏建置方式,不是以存放少量資料的網頁型瀏覽界面為平台,而是以存放大量資料的資料庫型態建置而成的。至於資料庫的內容,則是以受原民會委託的原舞者近三十年來持續蒐集的資料匯整而成的,內容相當多樣,有部落耆老訪談過程、有各種原住民手工藝的物件及原舞者事蹟之自我記錄。由於許多資料是實地採集而非僅僅是樣板,因此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但因為時間跨越約三十年,一些記錄性的資料不足。至於為何會選擇原舞者的資料,主要是因為原舞者如要進行大型演出,都會舉行文史講座,由各族耆老教導他們族語及一些相關的歷史,因此具備有文化保存的重要性。不過在資料庫建置時,由於相關的資訊並不是很充足,有時需要在原舞者的網站上查詢,或使用到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上面的資料,以補不足。此外,本資料庫還提供了「知識地圖」方便讀者進行索引。隨後,洪編審將資料庫以PPT的形式取代網頁的方式解說本資料庫的使用方式。我們從這個資料庫可以看到,所有辭彙都已經很直觀的幫使用者準備好,只要依照主題辭彙進行選擇,就可以一層一層的找到他們想要的資料,不需要刻意的去輸入辭彙來搜尋。而且還可以點選裡頭提到的各種特定名詞,經由連結到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的相關資料,像字典一樣進行延伸查詢。對於這個資料庫的易用性與可用性,洪編審在相當緊湊的時間內,也透過了問卷調查的方式,請原民會、原舞者及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的工作人員幫忙填寫,得到了一個初步能夠依循的參考資料。最後,洪編審希望這個資料庫能當作一個示範性的作法,試著將原資網與本資料庫整合,若還有其它相關的工具書的話,也可以提供給本中心做知識背景的資源輔助。
接下來是現場聽眾提問時間:
        第一位聽眾問到關於資訊資源網,若有觀光客要利用,要如何做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相關訊息?
        第二位聽眾針對資訊資源網,是否有部落人口流動上的訊息,還有相關的資訊是否有辦法讓民眾自助前往山上去旅遊。
第三位聽眾是政大新聞系的王小姐,對於洪編審建置的資料庫,他認為相關的問卷取樣數量上較少,並且有必要與原住民的研究者進行討論。此外,對於本中心的圖書體系,她認為應仿傚紐西蘭等有原住民的國家,以原住民的觀點做考量來製作知識地圖,而對於本中心所收錄的繪本及教材有必要做更快速的更新動作。
第四位發問的聽眾是宋麗梅老師,她針對原資網的分類方面,建議可以學習紐西蘭的毛利字典online,因該字典也具備百科全書的特性,可以做為一個參考的例子。
第五位觀眾王先生提到自己的工作與設計有關,希望能多了解此次研討會的海報上頭所出現的圖騰所代表的意義,究竟使用了哪一族的圖騰。而是否會因圖騰的取用標準方面會有未兼顧到各族特色的不公平情況發生?
        首先由阮紹薇阮編審來進行答覆,阮編審說明原資網實際上只要反覆操作數次,即可輕鬆上手,若有不明白之處,亦可請教本中心的工作人員,並且強調本次改版的原資網將更加的便於使用。至於關於部落人口的增減及變遷方面,實際上,原民會方面都會提供相當多的訊息給本中心,本中心都會放在各族群的部落介紹裡。另外也可藉由結合google搜尋引擎的界面,來達到旅遊指引的便利性。阮編審在快速的回答完聽眾的提問後,將麥克風交給了洪編審來回答另外相關的問題。洪編審首先感謝聽眾提供數位典藏資料庫相關方面的意見,但她也跟聽眾們說明,該數位典藏的計劃有其時間性,有相當多的資料無法立刻查詢就能立刻獲得。此外她提到就知識組織方面,陳雪華陳館長已針對原住民的辭彙與學者間研擬出一套有共識的方法,而其本人則僅是製作資料庫的試作,亦即只是雛形,未來可就這部份與專家進行更正式的討論,讓它最後能成為一個共享共用的知識地圖。但在過程中,也盡可能使用較現代、較中庸且較易理解的辭彙來建構起使用者與資料庫之間的橋樑。最後,阮編審再度接手回答聽眾王先生的問題,她解釋,關於圖騰使用方面的問題,其實原住民們自己也很希望大家一起來推廣,但是否未來會因為原住民智慧財產保護條例的實施反而綁住了這方面的推廣?之後,她將回答問題的棒子交給了第二場次的主持人-謝世忠老師。謝世忠老師說,相關的圖騰很難說哪一個才能真正代表原住民的意象,老師並以原民會的新logo(標章)為例來說明盡可能徵詢各方意見,最後終於決定了一個不具爭議又有新意的象徵。至於圖書分類方式,他認為可以分成兩部份來進行,一部份保留國際學術的分類標準,一部份則希望透過原民會與部落的人們之間進行溝通後,再來完成一套新的分類標準系統。

0 意見:

張貼留言